让学生学会读懂数学书的探试

导语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,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数学书。

 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,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数学书。帮助学生明确数学研读的目的,懂得耐心、细致地研读数学的必要性,学生从主观上有了研读的动机,才会放弃机械阅读的不良阅读习惯,主动地在研读过程中深入理解,品尝到其中的“滋味”,这样他们的求知欲望自然提升,学习的兴趣也浓厚起来。下面笔者提出如下三个阶段的做法,与大家分享。

  一、能力培养,强化训练阶段

  将每节课划分为三个时间段。第一时间段即为上课开始的10~12分钟左右。当教师迅速引入课题后马上叫学生参与:(1)一边逐字研读,一边将课文中的概念、定理、性质、注释等重点句子画出来,特别要注意“话中话”的句子。例如,阅读平行线的概念,必须注意“同一平面内”,阅读三角形的概念要注意“不在同一直线上”,阅读用扇形图来描述数据时,必须强调“在同一个圆内”等,如果遗漏,会造成知识模糊。并要学会将数学语言中的文字语言、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“翻译”成文字语言或自己的生活语言,这样将“翻译”转换的过程变成理解记忆的过程:(2)填写课本中的空白部分:(3)弄通课后练习等环节。同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关键字、词、句,学会主动探究、动手(剪、拼、折、量、摆、画等)操作、用数学语言动笔演练等。之后反问自己是否“咬清嚼透”文中关键字、词、句的含义?公式中的字母指代谁?公式、定理、性质的成立有条件限制吗?每一个数学符号有什么意义?例题能否看懂?课文中内在的逻辑之间的关系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否弄清?还有哪里不明白……第二时间段引导学生专心认真带着疑惑去听课、参与必要时的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认真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等。之后还有哪里不明的地方还要想方设法弄明白,不要似是而非,得过且过。第三时间段是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。归纳梳理本章节的内容、知识结构、技能和方法;小结今节课有哪些收获?整理本章节与其它相类似的章节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?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、数学方法、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。

  二、能力比拼,合作探究阶段

  能力比拼,合作探究阶段即搞一个提问、讨论比赛。将班中每一组分成2~3个小组,这样全班共分为8~9个小组,记下每一小组的组长和组员,比赛(上课)前各小组先派组长到老师处随机抽取本组的答题序号,并按序号的次序作答。要求先用10~12分钟内研读完一节新课后,老师再给约5分钟的时间让大家小组内讨论、整合,并在30秒内各小组派一个成员就本次研读发表一个不同于别组的问题,比赛的时间约10分钟,期间组长还要兼负收集本组所发表的问题,老师负责组织、计时、记分和与全班同学讨论每一个问题的妙与不足,并加以评析以及表彰等。

  三、能力提升,自觉学习阶段

  当学生经历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时间、程度而基本形成习惯之后,并养成独立自觉研读、主动理解、探究时,我们不妨将第一时间段的研读时间(这需要学生较自觉配合)改为边检查提问或多讨论几个问题、多练几题专题练习,更有利于这节课的拓展和增加实效性。比如: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.1.4圆周角这一节课的提问与讨论:(1)什么叫圆周角?(2)通过课文中的思考、探究得到什么结论?(3)圆周角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?(4)通过圆周角定理,你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推论吗?(5)什么叫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的外接圆?(6)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你能否证明?(7)例题2你能弄明白吗?(8)练习题的第3小题的结论和证法值不值得大家去牢记和借鉴?(9)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异同?(10)还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吗?最后到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——归纳小结。一节课的归纳小结的时间往往比较短而且简单,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的时间深入归纳总结,梳理章节中的知识点、类型题、解题心得、应对技巧与方法和如何运用数学语言去作答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等,将它们贯穿成链,并进行横纵交错地将知识整合、类比、延伸,逐步把知识理解得更深、更透,用得更活、更广。

  随着学生把数学书读得更懂,理解得更深入、更透彻的同时,他们的成就感往往会更强,从而学习的兴趣就更大,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了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